江蘇德克沃熱力設備有限公司燃氣蒸汽發生器的熱效率是衡量其能 量利用能力的核心指標,受燃燒系統、熱交換設計、設備運行狀態、水質處理等多 維度因素共同影響,具體可拆解為以下幾類關鍵因素:
一、燃燒系統相關因素:決定 “燃料是否充分放熱”
燃燒系統是燃氣能 量轉化的起點,其設計和性能直接影響燃料是否能完全燃燒、熱量是否能有 效釋放,是熱效率的基礎保障。
燃燒技術類型
傳統 “大氣式燃燒”:燃氣與空氣混合不充分(空氣過量系數較高),部分燃氣無法完全燃燒,會生成未燃盡的 CO 或碳顆粒,導致熱量浪費,熱效率通常在 80%-85%;
先進 “全預混燃燒”:通過精 密比例閥將燃氣與空氣提前充分混合(空氣過量系數接近理論值),燃燒更徹 底、火焰更均勻,熱損失大幅減少,可使熱效率提升至 92% 以上,是高性價比設備的核心技術之一。
燃燒器質量與適配性
劣質燃燒器可能存在 “火焰偏斜”“局部高溫” 等問題,導致熱量集中在熱交換器局部,未充分傳遞就被煙氣帶走;
燃燒器功率與設備額定蒸發量不匹配(如小功率燃燒器配大功率設備),會導致 “小火慢燒”,熱效率下降;反之則可能因 “大火燒不透” 造成燃料浪費。
空氣配比精度
空氣過量過多:多余空氣會吸收燃燒產生的熱量,隨煙氣排出時帶走能 量(例如空氣過量系數從 1.1 增至 1.5,熱損失可能增加 5%-8%);
空氣不足:燃氣無法完全燃燒,生成 CO 等不完全燃燒產物,直接損失燃料能 量(不完全燃燒時,熱效率可能下降 10%-15%)。
二、熱交換系統相關因素:決定 “熱量是否有 效傳遞”
熱交換系統是 “燃燒熱量→水→蒸汽” 的核心傳遞環節,其設計直接影響熱量能否從高溫煙氣高 效轉移到水中,減少 “煙氣帶熱損失”(占設備總熱損失的 60% 以上)。
熱交換器結構與材質
結構設計:傳統 “管殼式” 熱交換器換熱面積小、煙氣流動路徑短,熱量未充分傳遞就排出;而 “翅片管式”“螺紋管式” 通過增加換熱面積(比普通光管增加 30%-50%)、延長煙氣停留時間,可提升換熱效率 10%-15%;
材質選擇:優 質不銹鋼(如 316L)或銅合金材質的熱交換器,導熱系數遠高于普通碳鋼(銅的導熱系數是碳鋼的 3 倍以上),熱量傳遞速度更快,減少局部熱量堆積損失。
是否配備 “冷凝余熱回收裝置”
燃氣燃燒產生的煙氣中含有大量水蒸氣(占燃燒產物的 15%-20%),傳統設備中,這些水蒸氣隨高溫煙氣(排煙溫度 180℃-250℃)排出,帶走大量 “潛熱”(水蒸氣冷凝時釋放的熱量);
配備 “冷凝余熱回收器” 的設備,可將排煙溫度降至 50℃-70℃,使煙氣中的水蒸氣冷凝并釋放潛熱,額外回收 10%-15% 的熱量,是熱效率突破 95%(甚至達 98% 以上)的關鍵技術(例如:普通設備排煙溫度 200℃,熱效率 85%;加冷凝回收后排煙溫度 60℃,熱效率可升至 96%)。